查看原文
其他

與《大公報》沾緣

大公文匯全媒體 大公文汇 2022-10-13

本文要點

「在我的平生中所結交的師友不乏《大公報》的前輩。」


文/潘耀明


《大公報》創刊一百二十周年之際,《大公報》朋友希望我寫一篇「我與《大公報》」。


我對他說,讓我想一想。其實我與《大公報》並沒有直接的關係。


後來一忖:「我真的與《大公報》沒有半點關係嗎?」為什麼《大公報》這個名字於我特別感到親切呢?


我一直在尋思。我終於找到了答案。在我的平生中所結交的師友不乏《大公報》的前輩。


舉例早年主編《大公報》文藝副刊的沈從文先生,還有由沈先生延聘的得意門生──蕭乾,再後來是當過《大公報》翻譯、編輯的金庸先生。


沈從文先生在家中翻閱畫冊。(新華社資料圖片)


行伍出身的一代文化宗師沈從文先生於一九三三年主持《大公報·文藝副刊》,群賢畢集,如茅盾、葉聖陶、巴金、黎烈文等名家,都是其基本作者。


上世紀三十年代,京派作家俞平伯、周作人、朱自清、林徽音、朱光潛、金岳霖、蘆焚、凌叔華、廢名、汪曾祺等大家,都被沈從文羅致於《大公報·文藝副刊》旗下,這一個個都是神州大地文藝天空中閃爍的明星。


沈先生既重視內容又兼重文采,使得文藝副刊很快遐邇海內外,成為《大公報》的文化重鎮。


1935年6月10日,蕭乾畢業於燕京大學。(《內蒙古畫報》資料圖片)


他不拘一格用人才,把剛從燕京新聞系畢業的蕭乾聘請到《大公報》副刊當編輯。對年輕作者的來稿都一一親自處理,有些還親自寫信給他們,給予鼓勵。他表示:「我明白那些初次拿來習作的人的靦腆,我明白他們謙卑的感情,我願同一切在沉默下努力的朋友握手了。我還願意給他們『自信』的機會,每一個在其中向群星望着的人,他們都得有一種自信。」(《記胡也頻》)


此後,《大公報》設立文藝獎金,由沈從文擔任評判委員之一,隆重推出三位獲獎新人蘆焚、曹禺、何其芳,還為曹禺獲獎作品《日出》撰寫《偉大的收穫》的評論登在《大公報》副刊上。後來,這三人都成為中國文壇響噹噹的大家。沈先生是真正的伯樂。


蕭乾是在沈從文先生鼓勵下走上文學道路的。蕭乾的處女作《蠶》短篇小說首先獲沈先生賞識刊登於《大公報·文藝副刊》。蕭乾短篇小說集《籬下集》,沈先生自稱,他是第一個讀者,並經常給予肯定勗勉。為了鼓勵後輩,大師級的沈先生還主動與剛嶄露頭角的蕭乾聯名出版了文藝書信集《廢郵存底》,刻意提升蕭乾的文學地位。


蕭乾在恩師沈先生的鼓勵下,信心倍增,把《大公報·文藝副刊》的影響力推到一個新台階。


一九三五年,蕭乾接任《大公報·小公園》,把老氣橫秋的文藝副刊,由原來的消閒性變為文藝性,作者從老齡化變年輕化,令人一新耳目。作者榜上有葉聖陶、冰心、知堂(周作人)、朱光潛、巴金、靳以、蘆焚、李健吾等,允稱名家如林。


1945年9月行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蕭乾作為戰地記者登上了阿爾卑斯山。(《內蒙古畫報》資料圖片)


《大公報·文藝副刊》也是蕭乾文學創作的搖籃。蕭乾許多作品都是在這裏發表。蕭乾還寫了大量旅行通訊,最初也是在這裏發表的。蕭乾洋洋五千字名篇《血肉築成的滇緬公路》特寫,是於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七日至六月十九日在《大公報》香港版連載。這是蕭乾花三個月跋涉一千多公里滇緬之行的採訪實錄。這條因抗日需要而建的、由二十萬民工血肉築成的公路,有三千人付出生命代價。蕭乾翔實報道建築這條抗戰大動脈,農民工所灑下的血淚和犧牲,既扣動人心,又令人唏噓,感動了千千萬萬讀者!


在胡政之的邀請下,蕭乾還參加了《大公報》香港版創刊的籌備工作,文藝版在香港《大公報》正式復刊。其間,蕭乾曾先後主編《大公報·文藝》香港版,並創辦了《文藝》綜合版。




從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,蕭乾出任《大公報》駐英特派員兼戰地隨筆記者,是第一個奔赴歐洲戰場的中國記者。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,蕭乾為《大公報》撰寫了近二百篇社評。


這是蕭乾一生中的黃金歲月。


我之前的老闆查良鏞則是繼蕭乾之後進入《大公報》的。他於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在《大公報》上海館應聘為翻譯。


一九四八年《大公報》在香港復刊,需要一名翻譯,金庸被派至香港工作,其間在《大公報》當過記者、翻譯、編輯。


2006年7月21日,《金庸與讀者座談會》在香港國際展覽館舉行。(中新社資料圖片)


查良鏞的武俠小說先在《大公報》旗下的《新晚報》開始連載的。他應當年《新晚報》老總羅孚之邀,以金庸的筆名首次發表《書劍恩仇錄》,一鳴驚人,從此金庸的名字不脛而走,名滿天下。


查良鏞蔚為一代報人和新派武俠小說的大家,可說是《大公報》成就了他。


在文化大師面前,我不過是一個小輩文人。我早年在《大公報》倪振良副主編的力邀下,曾在《大公報》寫一個每天的小專欄,欄名叫「文不加點」(一九九七年七月至一九九九年九月),是文化隨筆,側重文學性。我受到蕭乾老當年辦《大公報·小公園》側重文藝性的啟示,我試圖把這個專欄寫得既契合閒情,也不失逸致,這就兼具了文化內涵,希望做到陶冶性情。


近年我與文友們歷經十八年的奔走疾呼倡建香港文學館,獲得《大公報》的響應和大力支持,我想說的,《大公報》也是屬於文學的。


記得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二日,我陪同中國作家協會主席、中國文聯主席鐵凝探訪《大公報》,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總編輯李大宏先生向我們縷介歷任《大公報》副刊的主編、主要撰稿者,真是群星燦爛,令人目眩神迷呀!


《大公報》在一百二十年的漫漫歲月長河中,不愧是中華大地一面獵獵飛揚的文化大纛!


(作者為香港作家聯會會長)



點擊左下角「閱讀原文」看更多「大公報故事」系列文章↓↓↓↓



相關版面


往期推薦

大公人物誌 | 英斂之啟《大公報》最早黃金時代


今天,他們這樣評價百廿《大公報》


大公人物誌 | 「並世無兩」胡政之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